明末清初,民族英雄郑成功据金、厦,抗清复明,与清军争夺同安达三十年之久。大轮山的郑成功故垒遗址,就是当年郑成功义军的驻地营盘。   

故垒筑于梵天寺后轮山顶峰,从葫芦山蜿蜒至轮峰瞭望塔,规模宏大。中间横跨一深谷,筑有石阶及引水石槽,居高临下,扼住入同官道,是同安县城的东北屏障。现瞭望塔已坍坏无存,但故垒石墙、石槽、石阶遗址均在。当年郑氏义军垒石为灶,烟熏火燎的痕迹,也历历可辨。郑氏义军制造炸药的石臼,也有两个完整的保存下来。丙洲岛也曾筑有郑氏义军石寨,现已坍废。据老辈传说,郑成功还驻师城东太师桥畔,设“炼铁营”,铸造兵器。后被清兵偷袭,遗下大批铁沙(1958年大炼钢铁时。同安一中师生还从太师桥西头荒地上掘得大量铁沙,可见传闻有据)。县西葫芦山下也掘得大量铁沙、铁渣。据说也是当年郑军炼铁营的遗物。   

同安为金、厦门户,是双方必争之地。据《同安县志》记载,郑成功部将曾五进同安,据以抗清。   

清顺治五年(1648年)三月,郑军三千人首次进踞同安城,委叶翼云为知县。八月,清将佟国器、陈锦、李率泰统兵攻城,郑成功部将邱缙、林壮猷死守城池,双方战斗非常激烈。据说清廷一贝勒(亲王)竟中炮身亡,贝勒夫人怒调围攻漳洲的清兵到同安助战。八月廿六日城破,邱、林二将战死,清兵自北门入城,大屠四天。据《泉洲府志》记载,这次被杀死的军民竟达五万人之多,守城的明朝官员也全部壮烈牺牲。1955年在同安西郊出土的一方墓志铭,乃明赞理直浙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签都御史、前兵部给事中徐孚远为明孝廉讱菴林公暨配陈孺人合葬墓撰写的,曾述及此事:“公曰嘉采,景则,号则甫,讱菴其别号也。义师起,吏部叶公翼云复同安,请公入邑城,以固民志,乃遂携室归。不数月,虏大至,有呼公逸去者,以为不可。围急,食且尽,而外掇绝。城陷,公乃具衣冠,焚香告上帝曰:‘人人前祈死,今日乃得请。’少顷,有介而驶者入门,见公危坐,戒之曰:‘若不惧死耶?’公曰:‘吾固知必死矣,复何惧?’曰:‘多与我金,我释若。’公曰:‘吾死,金则子之金也。’虏异之,稍入内室,见室中器仗皆具,曰:‘是欲与我敌,奈何生之!’乃见害。室中十余口无一脱者,于永历戊子八月廿六日未时同被屠。”至今同安还有八月廿六日祭祀“陷城祖”的民俗,就是从这里来的。   

顺治十年十二月,郑军战败清朝总督陈锦,二进同安。并筑丙洲寨,互为犄角。驻防达两年之久。十四年正月,郑军三取同安,清参将杨启智投降。至十六年郑成功北代金陵失利,同安复失。 

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,不久在台病逝。子郑经主持军政大事。康熙十三年(1674)五月,郑经由厦门出兵,击败耿精忠的军队,四取同安,坚守三年。十七年七月,郑氏义军刘国轩部五取同安,后被清学士李光地战败退出。   

此后清军攻陷金、厦,郑经退守台湾,清朝在同安的统治才稳定下来。自1648年至l678年,郑氏与清军在同安展开争夺战,长达三十年之久。同安人民在郑氏反清复明的号召下,英勇参战,踊跃支前,为郑氏义军作出不少贡献。同安人陈永华、林圮等投笔从戎,成为郑氏的重要部将,并随郑氏渡台,为开发台湾立下不朽战勋。   清兵入关以后,在征服故明半壁河山的过程中,往往实行血腥镇压,制造屠城惨案,其见诸史册的,就有“扬州十日屠”、“嘉定三日屠”和“江阴屠城”等等。在这期间,同安城也曾被血洗过,其惨状不亚于“嘉定”、“江阴”,亦可名之曰:“同安四日屠”。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:   

顺治五年(1648)闰三月间,郑成功在广东南沃岛树起抗清大旗并光复金、厦两岛,进而率师围攻同安,同安民众痛恨清兵的“留发不留头”的民族压迫,起而响应义师攻城。清兵守将王彪、析光秋在郑军外攻、人民内应的形势下,弃城逃走,义师随即收复同安。郑成功抗清队伍入城,万民欢呼,大有“箪食壶浆,以迎王师”之慨。郑成功为了巩固同安及金、厦两岛,继续进兵抗清,乃委叶翼云为知县,留下兵士三千驻守城池,并在大轮山建立营寨(即后来所称的“国姓寨”)作为抗清司令部。又在小盈岭等军事要隘建立寨堡。同时秣马厉兵,动员民力,准备给予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。果然,在郑成功抗清旗帜的鼓舞下,同安军民团结一致,筑成一道坚固的长城。尽管来犯的清兵在数量和武器方面占了优势,但同安军民英勇不屈,展开了多次拉锯战,每次都歼灭了大量的清兵。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清史,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“三日归清,三日归明”的说法。现在大轮山也还遗留着国姓寨、石马槽、炮臼等珍贵的郑成功抗清史迹。   

1648年8月间,清总督陈锦及李率泰、佟国器等率领大队清兵再次进犯同安。同安人民在知县叶翼云领导下,开展英勇的防卫战。战斗非常激烈,清兵伤亡惨重,传说有一贝勒(亲王)在城下督战,被郑军炮火击毙。贝勒福晋(夫人)悲愤异常,急调围攻漳州城的清兵来助战,发誓破城后要杀个鸡犬不留,连扫帚也要过刀,以报夫仇。至八月二十六日,同安军民因寡不敌众,后援不继,县城北门被攻破,清军就象潮水般地汹涌入城。知县叶翼云、守将邱缙、林壮猷以及教谕陈鼎等文武官吏全部壮烈殉职。清帅曾下令屠城七天,头三天,同安军民被屠四万多人,老髦妇婴,皆不能免。其时死尸塞道,血流成河,惨不忍睹。相传开屠的第四天,时已过午,一队清兵杀至葫芦山下靠近城边的后炉街,目睹一具女尸,一幼婴在地上哭着爬着要去吮乳。清兵见状,不忍再杀,清帅才不得不下令封刀。后人就在这个清兵封刀停杀之处建了一座“刹口庙”以志之。现庙虽已无存,但此地名称至今仍叫“刹口庙”。同安民俗,每逢农历八月廿六日,家家户户都要祭祀“陷城祖”,以悼念三百多年前城陷被屠的祖先。   

清兵屠城,时值八月,天气炎热,枕尸塞路,腐气冲天,于是长兴里甘露寺僧无疑(也是梵天寺的主持僧)率领其徒弟达因等六、七人,发动城内幸存的民众,把死尸抬往郊野火化,并把骨灰集葬于梵天寺左侧山边(现同安第十二中学校园内)。墓前建一祭祠曰“无祠亭”,以供邑人四时致祭纪念。亭中有联日:“千古红羊八月劫,一抔黄土万家魂”。可见当时迫于清廷的统治淫威,不敢把屠城真相道出,只是隐约地说是一场浩劫而已。后来有一游方僧人亘信大师将赴温陵,道经轮山,了解到这一段历史,从佛家“生寄死归”的虚空观念出发,为合葬处命名为“同归所”,并立碑勒文以记载这一历史事实。清代同邑士子童宗莹作有《游大轮山偶过同归所感赋一首》,追述往事,缅怀义僧,如临其境,如见其人。诗中写道;“有一比丘曰无疑,三秀中峰采紫芝。乱世全身半饥饱,锄云耨月勿言疲。不逞机锋不学诗,每于朴处见威仪。戊子之年陷城池,填街塞巷有横尸,四民纷纷悉流离,断骼模糊血参差,腥秽逆人忽昏痴。虫穿蝇集收者谁?比丘为此双泪垂。有罪无罪总堪悲,以无畏力愿掩之。解衣投杖荷虆梩,或负或曳或抱持。腐胔视如枬檀枝,从沙门法付荼毗,封以一抔土累累,城中白骨忽清夷,宵深雨细燐少驰,市井复业纷相追,同归一所今如斯!万鬼无声享吉饎,呜呼功德归吾师。”现在,“无祠亭”虽已坍废,但“同归所”及石碑尚保存完好,周围环境虽已有所改变,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这一带地方为“无祠亭”或“同会所”。


本文内容由作者:吕瑞哲  提供

点赞(1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相关信息

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

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,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,被视为一种尊贵、祥瑞的符号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

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,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。汉字的“家”字,宝盖头下面一只豕(shi)——家里有一头猪。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......

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

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、敬字社等,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。较为讲究者,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,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,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,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,送到溪流随水而去。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