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村下田洋社。五代后梁乾化三年(913),始祖陈达投王审知麾下为承事郎,奉命镇管浯洲盐场,肇居金门阳翟。其长子陈洪济(五代末同安县令)创“浯阳”堂号,三子陈洪铦分居后珩创“浯江”堂号。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,陈大育(官至宋末御史大夫)八世孙陈国荐由金门迁人云埔开居下田洋社,繁衍成族。
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六年(1741),1989年重修,总占地面积160平方米,建筑面积120平方米,土石木结构,单进合院式建筑。祠面阔3间,进深2间,以卵石砌建墙基、墙裙等,而外墙上半部及内墙使用土坯墙体,厅内保留木件结构和青石柱础,基本保留原建筑风貌。
宗祠堂号“浯江”。昭穆自清嘉庆间“文”字辈(八世)起用:“文明丕启,奕世基承,乃绥厚禄,滋代丰享,万年安缉,为善益兴,勉尔继序,永信服膺”三十二字。
下田洋陈氏历代名贤:
八世陈文尚,字文瑞,榜名其荣,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)武举人。
十世陈丕抟,字琨化,号樵村,榜名扶摇。清同治六年(1867)文举人,选用知县,未任而故。
十一世陈启甫,字少村,榜名师洛,陈扶摇长子。清光绪二十年(1894)文举人,选用知县,未任而卒。
十一世陈瓞臣(1883-1936),原名许成瓜,出生于角尾鸿渐尾村。6岁时因祖父商业破产,其父把他卖给灌口盐馆主陈丕腾为子,改名陈瓞臣。16岁连中文武秀才。1909年参与发起、组织灌口同盟会,1911年与庄尊贤率灌口革命军围攻县城,与陈延香领导的青年自治研究会里应外合,一举光复同安,被举荐就任民国同安首任代理县长、安海分县长、晋江县长,曾率厦门学生军抚平泉属五县农村之骚乱。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,弃职南洋,呼号反袁,甚得孙中山器重。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回国居于厦门,协助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。1923年6月,孙中山的广州总统府委任陈瓞臣为“闽赣边防军司令”,率兵二团策应北伐,后因时局变化,瓞臣挂印归田。蒋、汪叛变革命后,瓞臣对政治彻底灰心,于厦门经营“四时春酒业”,所得利润用作灌口两学堂经费。其间屡拒国民党49师张贞之礼聘,绝意官场。1936年病逝于鼓浪屿。
本文摘录于:厦门市同安区文体广电出版局与
厦门市同安区图书馆 编著的《同安宗祠》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