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上土楼西侧村边、沈海高速路西200米。唐开元四年(716),光州固始人康子元(字右昌,号毓琦)上疏安史隐患不纳,遂请旨入闽观风,居建宁府建阳县(今南平市建阳区)。豪山(今禾山)康氏是开漳始祖康中德的后裔。南宋绍兴年间(1131-1162),为避兵剿由龙海康厝林逃至豪山定居繁衍,始祖康二十八承事,先居前房。元至正元年(1341)二月十七日,顽童在树上撒尿,先淋和尚之头,后又淋过路红巾军官兵而遭致剿杀,进而殃及整个家族,唯五岁康景旸被家族吴姓门老救下免于难。元末景晹复归故里,因前房住宅已被烧毁,则卜居东北约半里之地,重整家业。后裔孙繁茂,繁衍禾山村刘塘、前房、墙后、下庄、垅仔尾、乙楼、后路、宋厝、前山、九栈林等社,成为同安西部的大姓。
家庙建于元末,是幸存的五世康景旸卜建之居所。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,易居所为家庙。明、清、民国数次修缮、重建,其中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)倭寇入侵,家庙遭焚毁。明隆庆元年(1567),由十二世康云岭、康石泉、康止轩(即康若山,尔蕴之父)三人沿旧制重建祖庙寝堂部分。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)康明福(尔蕴之二叔)修建前堂,家庙建筑趋于完整。康尔蕴省亲之际,倡修族谱,翻修家庙。2007年豪山康氏再聚资百万元,依原制翻建家庙。其规模较大,型制别具一格,始终保持明代建筑风格,古朴宏伟,其规模之大远近闻名,为古同安四大家庙之一,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“八闽名祠”。
祠堂坐北朝南偏西,总占地面积4682平方米,建筑面积1382平方米,为前、中、后三进建筑。第一、二进之间有二层大石埕,中有栏杆围隔成前、后两部分,栏杆一端设院门,二层石埕,旧时也为戏台;第二、三进为主体建筑,连为一体,中有大天井,两侧廊道。第一进面阔5间,进深1间,中厅贯通后部石埕,两侧厢房,硬山顶,三段式马鞍脊;第二进面阔5间,进深2间,背为通廊,抬梁式梁架,硬山顶,三段式燕尾脊,厅内悬有“中宪第”匾;后落为敞厅,面阔5间,进深4间15米,中厅设神龛,并悬有“文魁”“武魁”“进士”“奉直大夫”等匾额。建筑中保留原有石构件包括:前埕和中央石埕有6对旗杆石、多对方形和鼓形石柱础、方柱、门墩及阶石等。
宗祠郡望、堂号“京兆”,自号“豪山”。昭穆以康氏七世康训奴字“惟”编起,共三十字:“惟允资文勋,甫尔卿夫士,公侯伯子男,仁义礼智信,温良恭俭让,肃艾睿哲圣”。现已传至二十七世“温”字辈。今禾山社区康氏宗族人口2800多人。
康氏先贤有康尔韫,字叔玉,禾山康氏十三世祖,自幼天资颖异,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)举人,万历四十七年(1619)登进士。初授户部主事,督河西税课,历郎中,管通州厅,出知山东兖州知府。卒后葬于今集美区后溪镇许庄,其墓被列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本文摘录于:厦门市同安区文体广电出版局与
厦门市同安区图书馆 编著的《同安宗祠》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