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佛岭叶氏家庙,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岳口里铺前村佛子岗下。叶氏出自沈诸梁,字子高,为黄帝四十一世孙,生于公元前544年,为春秋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。食采于河南叶县,故称叶公,子孙以邑为氏,成为叶姓始祖。
家庙始建于唐末,系南阳“佛岭”始祖叶洙于唐龙纪元年(889)从王审知入闽择居地。宋淳祐八年(1248),至八世叶益,字深叟(1230-1313),尚魏王赵从政之妹玉环而为宋室都马,始建郡马府居住。元初郡马府惨遭兵祸,至明永乐初方得重建。明万历首辅叶向高曾到郡马府谒祖,悬挂“黄阁师臣”匾额,并撰写《岭下祠堂基址图记》。那马府二门内景右侧楹联:“宋室联姻旧,国朝组绶新”;左侧楹联“海国衣冠第,银城典籍家”,是清代提督学政叶观国来同安谒祖庙时撰书。1992年叶氏族人鉴于家庙年久失修,复依旧制,集资重修,新加坡教育家王秀南教授书写匾额“叶氏家庙”。
家庙坐北朝南,由前至后由照壁、旗杆埕、外宅、内宅、石桥、太子亭、文昌阁、玄坛宫等组成,总占地面积约2170平方米,建筑面积600平方米。家庙主体建筑为闽南传统单进廊院式建筑,前、后两堂,中有天井,两侧过水廊,门前有九曲涵及石埕,总面阔10.1米,院落通进深30米。前堂面阔3间,凹寿门,重檐歇山顶(俗称太子亭);后堂面阔3间,进深5柱,中为抬梁结构,两侧边墙为穿斗式梁架,硬山顶,燕尾脊,檐廊保留有直径约0.45米、长10米的大横梁。门前九曲涵,形制特殊,以花岗岩条石砌建,宽1.45米,距水面1米,其上引孤卿山之水,下经龙舟池注入东溪,涵沟于曲折处均设有沉井而使沟渠经年不淤。正厅悬挂有曾任国民党海军上将、海军总司令的叶昌桐书写的“佛岭郡马府”匾额。
家庙与闽南传统建筑不同,有明显的皇家风格;家庙前方的照壁上的彩色交趾陶麒麟纹保存较好;建筑中木构梁架及大量建筑石构件均为明清时期遗物,木料用材较大,体现出此建筑规格较高。整体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。郡马府1996年被列为同安县(今同安区)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,2007年11月被列为厦门市第二批涉台文物古迹保护单位。
佛岭派叶氏自唐末至今历1100年,传30余代,广布海内外。明清两朝,闽粤叶姓先随郑成功入台,后又在清康熙、乾隆期间,应募参与台湾开发的人数甚众,叶氏族人移居台湾,在台湾现有的21万叶姓子孙,其中2/3是同安籍,为台湾20个大姓之一。如高雄市旗津区中洲叶天良一系,原籍同安,出自佛岭郡马府派下。路坂尾有推迁公一支派迁往台湾,十世其后裔先后迁居台湾的有兴发、云波、楚卿、丰、概昌、保、崇、总、咏、育和、得、祈德等,以实四子嗣祖(廉房)派下有二十四世金钗派、仕蕊派迁居台湾。二十一世源兆派,二十二世莱补派,二十三世叶阮派,德意及其子寮、卫一派,叶茂派,叶柔派,二十四世叶楚派,松麟派,叶炮派,叶皎派,叶审派,二十五世叶聪派等皆迁居台湾(其裔孙明寿、明达、振明曾回岭下祖祠谒祖)。据不完全统计,海内外“佛岭”叶姓人口达100多万,该祠已成为佛岭叶氏海内外子孙寻根谒祖之地。
本文摘录于:厦门市同安区文体广电出版局与
厦门市同安区图书馆 编著的《同安宗祠》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