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安芦山堂为苏氏芦山衍派的总祠堂。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洗墨池路23号。苏姓起源于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,属以地为氏,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。唐光启元年(885),光州固始人苏益,又名利用,字世进,随王潮入闽,后任泉州都统军使,生四子:光谊、光谓、光诲、光曦。五代后晋开运年间(944—946),左屯卫将军苏光诲建府第于同安县永丰乡葫芦山(五代冶炼堆积形似葫芦,今同安城内西北)下,取名芦山堂,子孙世居。
北宋时,芦山衍派苏氏人才辈出,有进士苏绅、宰相苏颂、进士苏缄,他们在朝廷任官时政绩显赫,被誉为同安三苏,在宋代苏氏成为同安的旺族。北宋天禧四年(1020)苏颂诞生于此,10岁随父人都,其子苏携于宋靖康年间(1126-1127)归居祖地。南宋至元期间府第改建成苏氏祠堂,其后多有废兴。清末重建。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小学校舍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后座被拆除,1988年同安政府重修苏氏祠堂,并于后进原址重建苏颂祠堂。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2001年被厦门市政府公布为涉台文物古迹。2011年庭前新建牌楼一座,2013年政府拨款再次重修。
宗祠坐东南朝西北,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,建筑面积780平方米,由门厅、正厅和后堂三进及两侧护龙组成,总面宽28米,通进深36.1米,堂前石埕宽6-26米,进深72米。门厅与正厅围合,中有天井及两侧廊道,面宽12.3米,进深23米。门厅面阔3间,进深1间,凹寿门,抬梁式梁架,双翘脊,两面坡屋顶前后各有4条垂脊。正厅面阔3间,进深5柱,抬梁减中柱,硬山顶,燕尾脊,厅内神龛祀始祖苏益。后堂建于台基上,面阔7间,进深3柱减中柱,中为厅堂,祀六世祖苏颂,抬梁式梁架,硬山顶,三段脊。该祠是研究同安宋代历史及苏颂历史、苏氏源流的重要文物古迹。
芦山堂为苏氏芦山派裔的发源地,迄今繁衍约700多万人,分布泰国、缅甸、菲律宾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以及台湾、香港、澳门地区,其中台湾地区有70多万人。
芦山堂人杰地灵,宋代有“十八进士第”之称。主要历史名人有:
苏光谊,字明性,苏益长子,行高十五,生于唐乾符年间(874—879)。授泉州左都统军使。
苏光谓,字明义,又字明训,苏益次子。任泉郡右都统军使。
苏光诲,字明教,苏益三子。因陈洪进惮之,计召至同安为大第(即芦山堂)留不遗,授赠上将军。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),兴洪进纳士,任取屯田。
苏佑图,字良谋,苏光诲之子。官任漳州行军大司马,后遣御史大夫,赠司空代国公。
苏仲昌,字孔祠,苏佑图长子。进士出身,任复州太守,后进左屯卫将军,太子少师,赠太师、福国公。
苏仲华,又名克昌,字孔实,苏佑图长子。官秘书丞,供备库副使,充广西兵马都监将军。
苏绅,字义甫,苏仲昌次子。宋天禧三年(1019)进士,任翰林院学士,知制诺,遣尚书省,赠少师,封魏国公。
苏结,字实甫,宋皇祐元年(1049)进士,初任地方官,后遣监察御史,赠宣议大夫。嘉祐五年(1060)移居安溪衡阳,子孙散居南安、建阳、漳州等地。
苏缄,字宣甫,苏绅堂弟。宋宝元元年(1038)进士。赠奉国军节度使。
苏梲,从荫补得官,任秘阁校理。
苏衮,字子贤,苏颂三弟,宋庆历元年(1041)进士,任陕西宣抚使。与司马光过从甚密,《涑水记闻》载有其事。
苏象先,苏颂长孙,宋元祐六年(1091)进士,官至左朝请大夫。他长期侍奉苏颂,将其言行,录为《魏公谭训》,此书是研究苏颂生平、世宦、品德的重要资料。
本文摘录于:厦门市同安区文体广电出版局
与厦门市同安区图书馆 编著的《同安宗祠》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