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钟山559号,俗称“穀诒堂”,始建年代不详,清光绪八年(1882)、民国十八年(1929)曾重修,2001年再次重修。现貌为两进三开间格式,中有天井及两侧护廊,悬山顶,前落三川脊,前有石埕、旗杆座,主体为砖石结构建筑。新中国成立前蔡氏家庙设有理事会,管理家族内外事务。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“穀诒堂”理事会,成员由四个角头推选产生,四个家长一起管理。1986年家庙归还,成立“穀诒堂”华侨理事会,两会合署处理家庙日常内外事务,组织每年十二月二十六祭祖活动。众多裔孙分衍南洋及中国台湾各地,至今保持紧密联系,海外马来西亚、印尼、缅甸裔孙时常回来参加祭祖。相传钟山蔡氏始祖原以养鸭为生,某日在钟山附近海边滩涂放养,将赶鸭竹竿插人泥中许愿:假若竹竿发青,鸭母生蛋双黄,就择此地生息。恰逢有玩童路过将折来玩耍的青叶插在竹竿上,而鸭母也诞下双黄蛋,即顺天意留此繁衍生息。至今每逢蔡氏家庙祭祖,必奉青(蒿草叶)祭拜以示纪念。
以上文字来源:许金顶编著《海沧历史文化资料选编
穀诒堂占地面积约150 平方米,坐东北朝西南,祠前为月池。
庭院之中树立三座石旗杆, 均为蔡氏后人进士及第后立。
钟山村蔡氏宗祠,名曰“穀诒堂”,为本村蔡氏族人祠堂。该宗祠始建于明朝,乾隆年间因失修倒圯。光绪八年(1882年)、1940年曾数次重修。“文革”期间,被占为二队仓库及村部,致使堂貌被毁,风光殆尽。1987年回归蔡氏后,破旧不堪。2000年11月,钟山穀诒堂华侨联谊会理事会征求宗亲意见,决定重修。2001年(辛巳年)3月12日(农历二月十八)破土动工,同年九月竣工。
根据蔡明德会长的讲述,宗祠建筑风格具有皇室行宫的特色。一是大门两侧屋檐下设日月台,台边筑有小屋檐,屋檐上原放置小石狮子,“文革”中受损毁;二是祠堂内天井中央,布有一径青石走道,走道两旁天井,也称“日月井”。
吉日:
正月十五,钻灯脚
二月十五,春祭
三月初三,清明祭祖
八月十五,秋祭
十月二十六,蔡氏宗族祭祖
【重修钟山蔡氏家庙小记】
钟山蔡氏始祖名讳介山,字景福,生于元朝大德元年(1297年),卒于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,原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小阳村人氏。
景福公娶妻庄氏,即祖妣庄氏名讳观寿,号二太孺人,生有二子,长子名讳应午,号一学士,次子名讳应申。
应午公留居钟山,应申公分居漳浦洞野蔡。应午公娶妻温氏,即二祖妣名讳懿香,生有三子,长房名讳慈养,次房名讳惠养号睿波,三房名讳直养,即钟山蔡氏三房之分。
我蔡氏列祖列宗,在其有生之年为安家养子,建设家乡,含辛茹苦,艰苦创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明清两朝,我钟山蔡氏就出了进士、举人、秀才多人。为发展经济,几百年来我钟山蔡氏先辈前赴后继,不断努力,开发耕作,围海造田,商贾经营,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,仅围海造田,就达伍陆佰亩之多。截至公元1990年海沧开发之前,钟山就有良田千亩,旱地陆柒佰亩,山地叁仟多亩,河池鱼塘一百多亩,海面滩涂两三千亩,大厝近百座,是厦门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。这些功绩是列祖列宗为我们的生存、发展创造的优越环境的有力见证。
我景福公开基于钟山后,其后裔又繁延到闽南各地,如漳浦、灌口东西蔡,五世祖秉规公之后,十五六世孙于清朝末年分居渐美。19世纪中叶后,由于种种原因,钟山蔡氏又大量移居东南亚各国,直至今日欧美各大洲都有我钟山蔡氏后裔,现有人丁万人。
几百年来,我钟山蔡氏列祖列宗,为谋生养子,建设家乡,前赴后继,他们所创下的丰功伟绩不胜枚举,他们虽早已离我们而去,却英灵在天,业绩永存,创业精神代代相传,催人奋进,万古流芳。
我钟山蔡氏家庙即是安放列祖列宗神圣灵位之所,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,它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;也是一本书,是一部文明史,记载着我世世代代艰苦创业,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过程。我其子孙后代怎能不管、不修、不予尊重。光绪年间,民国己巳就有两次重修,春祀秋尝,年年代代不忘修善祭典,以表我其后代一片孝敬之心。我蔡氏家庙是我心中的丰碑,崇高的殿堂。
钟山穀诒堂华侨联谊会
(除特别声明外,本篇文字均节选自:风土海沧·水美钟山卷)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