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金泉(1916-2000),祖籍福建同安,1916年10月出生于新加坡。李金泉的父亲是同安县马巷镇同美村人,早年因家贫而出洋谋生。1929年,他自新加坡回乡探视病重的母亲。随后李金泉由二伯父带回故乡探望祖母,两个月后因学业关系,13岁的李金泉又返回新加坡。

李金泉青年时代服务于《星洲日报》和《南洋商报》,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。1942年新加坡沦陷时,李金泉与郭瑞人、林谋盛等人取道苏门答腊抵达巴东,撤退到印度加尔各答,之后到孟买《突击》杂志任记者。后加入东南亚盟军的136部队。当时他曾以记者身份结识了印度国大党要员甘地、尼赫鲁等人,向他们进行联合抗日的宣传。不久他奉调前往科伦坡总部。在参谋部任职,协同英军策划华裔战士潜入敌后从事抗日活动,训练由重庆调来的抗日青年并为马来亚抗日组织供应物资。战后,李金泉在新加坡殖民政府公众联络部任副主任,极力维护华人的正当权益。他曾受聘为《南洋商报》社长并兼任评论撰写工作。1953年,陈六使发起筹办南洋大学,多费周折,李金泉挺身而出,上书新加坡政府辅政司,力陈华人自办大学的好处,打消了政府当局的种种疑虑,李金泉的独到见解得到伦敦殖民部大臣的认可,促成南洋大学的顺利开办。嗣后李金泉弃政从商,历任新加坡树胶有限公司董事主席、文史出版社董事主席、人民保险有限公司营业经理等职。

1983年,为编纂《新加坡同安会馆成立53周年纪念特刊》,李金泉回到阔别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同安,汇集了大量有关同安的资料,使得该刊被誉为“了解同安的百科全书”,从此使新加坡同安会馆与故乡同安建立起经常的、全面的联系。回乡期间李金泉在亲友陪同下祭拜已故亲人的墓地,他还回忆起1929年故乡正值大旱,年幼的他与二嫂下田戽水,这种原始笨重的劳动使他至今记忆犹新。谈及往事,他热泪盈眶、流露出对故土对亲人十分真挚的深情。

李金泉素来热心社会活动,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更是不遗余力。历任新加坡同安会馆教育股长、监察委员会主席、新加坡树胶公会副主席、同济医院监委、新声诗社社长、菲律宾环球词苑东南亚副召集人、中华诗词学会(北京)发起人。

李金泉领导的新加坡新声诗社,从1987年起与新加坡同安会馆联合举办中华诗词研习班,免费指导诗词爱好者学习中国古典诗词。李金泉亲自授课,学员不分籍贯,男女老幼都有,几近百人。该社出版以《新加坡新声诗社诗词选集》两集,收社员诗词作品,还与马来西亚、泰国、澳大利亚、美国以及中国香港、台湾地区的诗社常有唱酬。李金泉还应聘担任杭州、昌都,郑州、韶关、玉林、东石龙吟等诗社的名誉会长或顾问。

1987年8月,美国“国际桂冠诗人协会”向李金泉颁发“特别诗作杰出服务奖”奖章和奖状,以表彰他在诗歌创作和推广中国古典诗词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。奖状中写道:“李金泉先生以其非凡的创作,促进世界之和睦与和平深为本会所赞许和感激。”

1991年5月,新加坡同安会馆成立60周年,李金泉负责编纂同安会馆成立60周年会刊,李金泉已出版的著作有短篇小说集《桃乐赛》,其散文、专论和诗歌也有合集出版。

2000年李金泉在新加坡逝世,享年84岁。

本文摘录于:郭瑞明 编著的《同安境外宗乡社团概略》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相关信息

马六甲三宝山华人墓碑籍贯考略

中外学者研究 17--19 世纪马六甲华人史,多依赖青云亭的碑铭。三宝山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义山,明清墓碑众多。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黄文斌副教授所着的《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》(以下简称《集录》),由华社研究中心出版,为研究马六甲华人史提供了新的领域、新的史料。在中国国内,墓碑多埋葬在故土,且是宗族葬在一起,一般不需要注明籍贯。

马来西亚 华侨名人 林顺平

他是一位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寒门子弟,曾经在巴沙的豆芽摊当童工,也曾在建筑工地挣取一天7令吉的工资。可如今,他是第一成功集团创办人兼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。他就是在马来西亚获得最高元首封赐丹斯里PSM勋衔的林顺平。

马来西亚 柔佛州 峇株巴辖 郭明发

郭明发,1957年1月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答株巴辖县,祖籍中国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明溪村布厝社,其父郭奢早年南渡马来西亚谋生定居。郭明发系郭氏太原第105世、汾阳第46世、松莲第19世,兰字辈。2016年荣膺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陛下封赐KMN社会有功勋章。

马来西亚 柔佛州 华侨名人 陈成龙

丹斯里拿督陈成龙博士,祖籍福建金门,195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一个小镇的贫困家庭,一家十几口人,拥挤地居住在一间小房子里。幼年的贫苦生活却磨炼了陈成龙的意志,使得他养成了勤奋、好学的品格。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