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同安县志》记载,唐末厦门名士陈黯,曾隐居于西山,并于文德年间(公元886-888年)倡建"白云岩寺",供奉三宝文佛,即释迦牟尼。此为西山建寺之始。历四百多年风雨沧桑,白云岩寺至元末毁于火灾。"荒山已绝前游盛",寺废山衰,令人叹息。

元末泉州遭受十年战乱。据同安邵氏族谱记载,同安邵氏一世祖邵亨,字时通,"业儒有声",由晋江邵厝携弟侄游学于汀、漳、潮、惠,途经同安,登临西山,深爱其"抱异负奇,独含元气",遂举家迁居西山东麓的橄榄岭,即今甘岭村,耕读为业,诗礼传家,渐成同安望族。明洪武年间,同安邵氏二世祖邵恭,字孔诚,体承父亲"购西山,复唐寺"的宏愿,积累巨资,购下西山岩风景区所在的大部分山林地,将东西四至详细记载于洪武二十九年(公元1396年)所立遗嘱之中,并自号“西山公”。

乾隆年间同安橄榄岭邵蕤春等二十九户乡亲从西山“半山宫”奉请"护国尊王"金身与香火,东渡台湾谋生,定居于三重埔(今台北三重市),繁衍成族。其后裔于1971年建成三重市护山宫,供奉两百多年前由同安西山保护先民渡台的护国尊王神像,成为台北地区香火兴旺的寺庙。

自清代中叶以来,虽然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,西山岩在邵氏族众的精心呵护和住寺僧人的惨淡经营下,山林茂密长青,寺庙香火不断,钟鼓长鸣。近代,泉州崇福寺住持、南少林高僧妙月禅师(俗名邵丕恩,1882-1944年)多次到西山白云岩弘法,佛学精深,武术高超,一时传为佳话。解放以后,根据国家的林业和宗教政策,西山岩的山林地归属以及寺庙管理均维持数百年来的传统,一直没有改变。

"文革"十年动乱,极左思潮泛滥,白云岩寺的佛龛被砸,菩萨被毁,住持僧人传植老和尚不堪凌辱,愤而自杀,山林寺庙遭受空前浩劫。1976年10月5日还发生过一起不应有的山林地归属的纠纷,在极左思潮的炒作下,造成严重恶果,影响安定团结。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神州大地拨乱反正,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林业政策逐步落实。在当地邵氏族众及海内外善男信女的鼎力支持白云岩寺佛像重雕,殿宇翻新。文革中被改变的部分山林 地的权属,经1984年厦门市中级法院的判决和同安县人民政府对山林地重新定权发证,终于拨乱反正,维持六百年来的山界不变。在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,西山的封山育林、水土保持取得重大进展。

如今,三秋桂子,十里松涛,连天云海,参差殿宇,已成西山迷人的景观。正如山门对联所描述的:"”一山紫气拥慧日,万壑青松卷祥云”;"名山隐禅林,十里松涛闻狮吼;胜地疑仙境,三秋桂魄伴龙吟”,"云开语海东瀛见、岩辅银城西岳雄”

1993年四月,旅居台湾三重市的邵氏宗亲首次组团返乡祭祖,登临西山,进白云岩寺及护山宫祖庙进香。1994年台湾邵氏宗亲捐款300万新台币,与同安宗亲联手,共集资近200万元人民币,扩建狭小的"半山宫"为建筑面积560多平方米的寺庙建筑群,并按三重市的命名,改称"护山宫"。这一盛举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难舍难分的地缘、族缘、文缘和神缘,在闽台两岸宗教、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记录。在扩建半山宫为护山宫的碑记中,作者曾赋七律一首以纪胜概:

"血战孤城半壁红,力匡唐室建奇功。千秋正气睢阳齿,万古高风义士容。西岳棠荫无双地,东瀛泽沛有三重。嵯峨殿宇迎曦日,两岸渊源一脉通"。

西山岩山体占地近三平方公里,与厦门岛内万石山南北相望,规模相当,是厦门郊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之一。山上,"西岳龙泉"、"紫云洞天"、"佛光普照"、"梵塔凌空"、"雄狮观日"、"双凤朝阳"、"罗汉茗香"、"侍郎余韵"、"杏林春雨"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在逐步修复或规划建设。

2001年在市建委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修建起来的三门洞仿古石质山门,雄伟壮观,屹立于西山东麓。山门正面,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亲笔题写的"西山白云岩"横匾,风流蕴藉,庄重典雅;著名书法家周志高行草书写的主联"山扼漳泉,气象万般吞鹭海;寺凌金厦,钟声千载响唐音",笔力千钧,气魄不凡。联文与书法珠联璧合,为天龙山的"龙头"--西山岩画龙点睛,增光添色。

西山岩左侧 桂花娘娘宫


 本文图片由:庄志鹏 提供 

文字内容摘自:360百科
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相关信息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