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同安县志》载:八都民里店头铺铺北数百步,有三魁山(白云飞、广界化山、鸿渐山),有南宋1243年建成的“保生大帝”庙。相传南宋的文天祥、陆秀夫、张世杰扶幼主帝昺于景炎二年(公元1277年)避元军南逃,驻店头铺大道宫。后有山洞流米供奉之传说,故宫庙改名“出米岩”。
因宋幼主的驻跸,出米岩周围保存了许多史迹。出米岩山门有一联:“一主居岩出米瞻军传圣迹,王臣议洞筑石饮马显忠魂。”在出米岩后,洞中二石如床,以陆秀夫为首五人常于洞中谋议中兴之事而得名。清代马巷秀才林应龙《五议洞题壁》诗云:“五臣姓字半遗忘,洞里筹谋喜对床。一自龙须攀断后,云山终古自沧沧。岩前有一石,名“御罗石”,相传为宋幼主的宫人浣洗罗裳,披于石山曝晒,罗裳褪色,染得石头五彩班谰而得名。岩前东畔,峰恋耸秀,宋幼主称此峰“如宝盖”,故名“宝盖峰”;岩前南麓,一股泉水从石罅中涌出,蓄成一口小潭,虽大旱不涸,因宋幼主在此饮马而得名“饮马池”,附近乡村也得名“马池内”。岩后一洞,有二石如床,因张世杰、陆秀夫等五人常在此谋议中兴之事,故得名“五议洞”。
相传宋幼主撤出“出米岩”后,元兵随即追到。危急之时,大道真人再显神威,施法在山门布满蛛丝(时至今日,宫庙大门还每天清晨都布满蛛丝),又呼风唤雨,冲掉宋军撤退路上留下的人踪马迹,营造出一种经年无人来过、荒凉破败的假像。元军不疑有诈,就改道追击,宋幼主才得以平安撤退。
事后,宋幼主感念真人恩泽,却又身无所赠,乃脱下刺绣“五爪龙哺”图案的龙袍赐予出米岩真人庙,这在其它大道宫是没有的(其他庙宇的龙图案大都是四爪而已)。
宋幼主逗留出米岩所经历的这些故事,后人撰“一主居岩出米赡军传圣迹,五臣议洞筑池饮马显忠魂”一联,镌刻于山门牌楼的门柱上。
另有一种说法:后来庙中一贪心小和尚,用竹竿捅洞,原想多捞米,可一捅便把米洞堵死,所以当地有“出米岩和尚想多连少无”的俚语,意在劝人莫贪。
清代陈德辉有吟咏出米岩的怀古诗:
南来行国尚称君,鬼护神输总异闻。
华盖仍留山上石,仓林疑住殿前军。
残碑篆迹埋秋草,古涧泉声咽暮云。
拔舍挥戈何处是,划然长啸对斜醺。
本文内容由:庄志鹏 提供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