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埔社区原古楼社位于云顶岩东麓,在古楼山、磨心山脚下向东延伸的坡地上。村社的土地东向和前埔、店上相接;南面直达南山、石茂头的山脚;北面隔着莲花石与庄厝相邻。古楼在旧地图上标成“高刘”,这是闽南话的谐音。

1935年的地图上,古楼标成“高刘”

1947年的地图上,古楼还是叫做“高刘”

前埔南路上的莲花石,古楼隔着它与庄厝相邻

旧时,从洪山柄、潘宅到石茂头的公路穿社而过,将古楼分为山脚、社内两部分。30年前,古楼下部的社内已经拆迁,建起了大同中学前埔校区、前埔南区小学以及古楼南里;古楼上社,一部分建起了城市学院靠北的那一片,一部分还留存在学院北门外的那些民居,如今静静地等待被拆除的命运。

城市学院北门外的古楼餐饮一条街

古楼社口原本有一斜立的“犁壁石”,后来毁了,剩下社后的2块大石,如今在大同中学的校园里。2棵大榕树其中1棵在古楼南里,树干苍劲粗犷,卧下的一叉几乎伸展到了龙山宫的范围,此树被列入厦门市古树名木,树龄335年,挂牌保护。社的边上有门口潭、门口田、炮口田,田园一直到城市学院南侧的岩前水库边上,那个地方叫跑马场。显然,原本是古楼大户人家跑马的地方。岩前水库前方,今卫校那边,叫“羊仔朝”,也就是养羊的地方。历史上古楼社的民居曾经涵盖到那个地方。

今古楼南里的大榕树树干苍劲粗犷,卧下的一叉几乎伸展到了龙山宫

如今沿着前埔六里的路上坡,左侧的山头是古楼山,山脚原本采石的石窟还清晰可见,再往上,右侧是磨心山,山脚下一些民居门牌上是“前埔社区古楼”。那地方叫墓庵内,原本有许多墓穴,山叫“墓庵山”,后来谐音演变成“磨心山”了。其实,这山上多斑鸠鸟,本地叫“加锥”,古楼人称这山叫“加锥山”。如今龙山宫戏台的后面,大同中学校园里,是当时的“林尾下”,1929年的地图中曾有标注。1958年炮战,林尾下的住户搬到了柯厝,此后再也没有房屋。

沿着前埔六里的路上坡,可以看到“前埔社区古楼”

沿着柯厝路,城市学院北门外也是“前埔社区古楼”

今城市学院里原本还有一条溪流叫着大北溪,这是从云顶岩下来的溪流,人们在那溪上筑坝拦水,形成古楼水库,大北溪消失。城市学院内,旧有一对旗杆石,是古楼大户人家大厝前留下了的实物。那个地方还有一块露出地面的大石头,上面凿了一个圆形的深孔,也是用来竖立旗杆的,圆孔边上还刻了一些字。这一些,现在当然都没了。

城市学院北门外是古楼的“新娘房”。在古代,那是古楼郑氏大家族专门设置给即将出嫁的新娘梳妆待嫁,挽面、上头的地方,如今门牌写成“新娘厝”,一直延申到磨心山下。古时候,古楼社太大了:跑马场-大北溪-旗杆石-新娘房-社内-林尾下。包含了如今的古楼南区、大同中学校区以及城市学院的一部分。如今,城市学院北门附近的“前埔社区古楼”以及“前埔社区新娘屋”,都是古楼社的范围。

城市学院北门外那一片是古楼社“新娘房”

古楼社“新娘房”门牌标成“前埔社区新娘厝”

古楼的原住民是郑姓聚居,远在宋代,郑氏二十六娘嫁于莲坂莲溪叶氏三世祖叶十五郎叶元潾。叶、郑都是嘉禾屿的名门大户,郑氏将古楼的一座山头作为陪嫁。夫妇二人均葬于那座山,如今叶十五郎夫妇的墓葬还在。因有这座墓,山体临海处的村社称“石墓头”,山体后侧西南的村社称“墓后”。这座山头古称古楼山,如今是“高刘山”,也就是闽南话古楼山的谐音。

叶十五郎夫妇的墓葬还在,这座山头古称古楼山,如今是“高刘山”

到了清代,郑姓人家人口众多,号“万人丁”。清初,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,从福建招收兵马,尤以郑姓作为“亲兵”,古楼被招无数。清军攻下厦门,大肆进行报复,围剿并火焚古楼,郑姓人家遭受灭顶之灾,死的死,逃的逃,先前的大社人家几乎灭绝,原本的祖厝也消失了,郑姓只剩下3户。如今的曾姓、黄姓,分别从附近的石茂头以及南安迁居而来。解放前后,在古楼务农的人家就地安下家来,古楼才慢慢恢复生机。材料显示,在改革开放初,古楼人口有119人。

古楼不仅经历了清初的劫难。1938年5月10日,日寇攻占厦门,古楼再次遭受蹂躏。那时,守军的一个军官从抵抗的前线受伤之后,撤到古楼,埋伏于路旁击毙敌人并安全逃脱。日寇恼羞成怒,一把火烧了古楼。于是后来有了“日本上山,古楼火烧”的民谚。

两岸军事对峙期间,古楼处于最前线。古楼的男女民兵参加站岗放哨,保卫海防。古楼社东,是“4门炮”的火炮阵地。古楼“新娘房”顶,也是“4门炮”的火炮阵地,如今坚固的水泥炮坞还历历在目。炮战前夕,古楼除了留下精干的青年民兵之外,其余都转移到了岛外的灌口。炮战期间,古楼的房屋绝大部分被炸塌震坏,炮战过后,古楼社剩下4间完整的房屋。古楼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
古楼“新娘房”后山巨大的炮坞如今还在

古楼“新娘房”后山巨大的炮坞如今还在

传说南宋小帝从泉州走海路南逃,在五通登上厦门岛,经过古楼社,得到百姓接济,丞相陆秀夫题了“官荣”二字。这两个字各取上下,便是“宋”字。体现忠君爱国的“官荣”2个大字,后来被刻在原古楼山的大石上,可惜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。那时候,古楼社边上的山上无数石头被开除,用来修建工事、民房,就连何厝围海造堤也是也从古楼山采石,禾山许多村子建房,都是从古楼采石运石。山上原本有许多又深又长的天然石头洞,开山采石都毁了。

高刘山古称古楼山,山下有“官荣”石刻,今在明丽山庄内

也许是有皇帝路过,古楼拥有建制宏大的龙山宫,奉着神阶极高的“泰山神”仁圣大帝,是周围8个村社共同的信仰,信众尊称帝公祖。龙山宫历来声名显赫,帝公祖为古楼以及附近前村、前埔、柯厝、店上、田厝、潘宅、石村、泥窟所共同信仰,号称“八堡宫”。

合作化时期,古楼属于前埔大队第10生产队,后来编为前埔村15组。古楼不靠海,只有山上的农作,也没有果林或者养殖。地瓜、花生是古楼的主要作物,他们种出品质上乘的槟榔芋头,以致有“东排山的地瓜,古楼的芋头”这样的美誉。

古楼一直贡献出土地,岩前水库、古楼水库占用的是古楼的土地,水库却属于大队的。古楼社边上的山以及山上的石头,也都是大队的。古楼社没有自己的利益和收入。

古楼的水利主要靠大北溪以及后来的古楼水库。但是,山地多沙质,土薄地瘦,不管种什么产量都不高。全大队各生产队的工分值,经常是古楼最小。那时候,媒人给古楼小伙子介绍对象都没有信心,说“古楼社小、人稀、工分小圆(小),没得娶某!”

如今的古楼山,山体留下了开采后的石窟

古楼土地贫瘠,不得不多动脑筋,在“吃大锅饭”的日子里,只好应付了事,认为再怎么拼命也是“挑沙填海”,于事无补。改革开放后,古楼人焕发了聪明才智,村子的许多能人经营了车队、铁工厂、胶水厂、彩印厂等实业,大多数人家加盖房屋,依靠出租的收入,彻底改变了古楼的面貌。

在前埔大队,古楼、店上、柯厝3个小村子比较偏远、独立,相互之间却来往较多,喜事丧事互相帮忙,被戏称为“三岛”。大概在1994年左右,他们还组织过“三岛篮球队”,建了灯光球场,邀请五通、后埔篮球队来进行友谊比赛。

古楼社的民俗,保留着老禾山的传统,社人大都做“三日节”,普渡是每年的七月廿日。每3年一次“做好事”,都是在农历的十月,虽没有挂四方灯,也没有竖灯篙,但是,设天公坛、做醮、备下马草、饮马槽,放五营,一样不少。纸扎的大厅爷威风凛凛,纸制的王船形象逼真。古楼、店上、柯厝3社信众都来向王爷上香祈福,带来的贡品除了三牲、糕馃,还有酒水、水果,更有献给王爷兵马的米袋、油罐、柴箍,把这3种贡品和大把的金纸,装载入王船,选好时辰,以火化吉。

古楼龙山宫是附近村社的“八堡宫”,规模宏大

古楼社的大部分在1999年拆迁,安置在店上东里。离开古楼南区这片原来的土地,却留下给城市学院、大同中学、前埔南区小学三个大、中、小学,也算不错。还留下了古楼路、古楼南区、古楼北区的地名,总算是留下一些念想。古楼山是他们的地理高地,古楼宫是他们的精神家园。

林尾下、新娘房,帝公祖、杯信石,一个历史上曾经的大社,更加珍惜这些不舍的印记,正如他们的乳名,时时可以唤醒已经长大成人对孩童时的记忆。

经黄国富老师授权。

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:老禾山原住民,版权归其所有。

相关信息

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

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,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。解放后,“为加强内部团结,发挥集体主义精神,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,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”......

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1 禾山养老院

民国五年(1916),思明县将育婴堂、恤无告堂,义仓、义廒合并,改名为同善堂,办理社会慈善救济,号称“慈幼则有育婴堂,救荒则有义仓,贫病则有救济所及同善医院,恤死则有施棺、义廒、义冢”。

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19 禾山前头社的中共厦门工委地下联络站

1946年4月,中共厦门工委成立,在全市开展卓有成效的地下斗争。厦门工委的郑秀宝、梁明富经常深入禾山农村,开展地下工作,发展地下党员,培养地下群众。为了适应地下斗争的需要,在市区和农村建立了不少革命交通站、联络站、联络点。其中禾山有高崎、寨上交通站,还有埭头陈启浩家、钟宅钟国宾家、前头社林水枞家。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